close

 為爸爸讀《我一生中的書》,作者:亨利.米勒。

  我一生中的書的書背.jpg

(圖片來源:誠品網路書局)

 

那,直接了當進入主題吧,既乾脆又明瞭^^!

(p.s.黃底字=深具意義的啟示 紅底字=真犀利的評論 淺綠底字=幽默風趣)

 

首先就從「序言」讀起吧......讀一本書!難道是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讀?好像......不太對。但我從沒這麼仔細的讀過任何一本書的「序」,更沒有:「哇,太有道理了!」,或者:「講得太好了、太犀利了!」的嚷嚷不停。所以請讓我讀一下「序言」吧!

『如果一個人尋求的是知識或學問,那麼他最好直接去追溯源頭。這源頭不是學者或哲學家,不是大師、聖賢或教師,而是生活本身-對生活的直接體驗。

『在這個相信一切都有捷徑可走的年代,我們應該學習的最重要一課是:從長遠觀點看,最困難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書中闡述的、看似無比生動而有意義的一切,不過是這一切緣由的些微部分,是每個人都力所能及的。我們的全部教育理論都建立在這種荒唐看法上:我們在下水之前必須先在陸地上學會游泳。這適用於從事藝術生涯,也適用於追求知識。人們仍然被教導要透過研究別人的著作,或透過制訂永遠不打算付諸實施的計畫或方案來進行創造。寫作的藝術是在課堂裡教出來的,而不是深入生活中獲得的。學生們所得到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模型。無怪乎我們造就的是比作家更強的工程師,比畫家更強的工業專家。

『我與書的交往,或與其他生活及思想的交會,我都等而視之。所有交會都是要使你成形,而不是你孤立。在這個意義上,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書才像樹木、星星或糞便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

 

接著讀「他們活著並且與我交談」這章,這是透過書本和作者的交流吧!我們看書,又從寫書的人那裡獲得多多?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好書傳播出去了吧!

『是什麼使一本書活著呢?這個問題是多麼常出現呀!在我看來,答案很簡單。一本書透過一個讀者向另一個讀者熱情地推薦而活著。人類這種基本衝動是不能被壓制的。儘管有許多憤世嫉俗和悲觀厭世的觀點,但我相信人們總是努力互相分享內心深處的感動。』

『說到這裡,一種無法抑制的衝動讓我忍不住要提一條無償的忠告。這就是:儘可能少讀而不是多讀。噢!不要懷疑我是妒忌那些浸身於書海中的人。

『我一直有一個習慣,在自己喜歡的書上加入大量的標記。我心想,再看到那些標記,知道許久以前我的想法和反應是什麼,那該多麼好啊!』

『有些人斷言,無論知識或文化的基礎,或者一切事物的基礎,一定都來自於那些會被列入任何「最佳」書目之中的經典名著,我認為這些人犯了可悲的錯誤。我知道有幾所大學把全部課程都以這些精選書目為基礎。我的看法是,每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基礎。如果說一個人是真正的獨立個體,那是因為他具有獨特性。無論至關緊要地影響了我文化形式的大學是什麼,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決定該參與到哪些文化因素中去,並且形成自己的個人命運。那些由專家教授們選出的優秀作品僅僅代表他們的選擇。那樣的知識分子天生就相信,他們是我們專門的嚮導和導師。如果聽任事情自然發展的話,我們也許最終會擁有他們的觀點。但是若想戰勝這樣一種結果,最可靠的方法便是傳播對精選書目-所謂的基石-的解讀。一個人應該先讀當代作品,熟知他所生活並參與其中的世界。他不該擔心讀得太多或者太少。應該把讀書看做像吃飯、運動一樣平常的事情。好的讀者會被好書吸引。他會從同時代人中發現過去文學作品中鼓舞人心的、肉容豐富的,或者只是令人愉快的東西。他會感受到依靠自己,用自己的方式發現這一切的樂趣。那些有價值有魅力的,美麗而富於吸引力的東西是不會喪失或被遺忘的。但是,當一個人被強拉硬拽到某些東西上時,這些東西會失去所有的價值和魅力。在多次傷心和幻滅之後,你難道沒有注意到向朋友推薦一本書時說得越少越好嗎?你過於稱讚某一本書,就會激起聽話人的反叛心理。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該吃藥,吃什麼藥,以及是否要重複服藥。人們常說,印度和西藏的精神領袖長久以來運用一種高超的藝術,故意挫敗他的狂熱信徒。同樣的策略也完全可以被應用到與閱讀相關的領域。以正確的方法,也就是說,懷著正確的目的,故意讓一個人挫敗,你就會讓他更快走上正軌,重要的不是一個人擁有哪些書,哪些經歷; 而是他在這中間加入了哪些自己的東西。

 

 最後要讀「活生生的書」這章。並非經過人的書寫後的才是"書",人本身的經歷、言行亦是"書"。在談論、辯駁、交流中,互相能學習許多,真正的智慧也才得以累積。而這個過程,往往還是觸碰人最重要的"人生課題",許多混濁不清的也不再混濁不清。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場合,無論是否死神在敲門,雅各布斯都能笑得出來,而且使我同他一起笑。「笑看你所有的不幸。」

『是的,雅各布斯擁有一種我現在才開始獲取的智慧,即他有能力把一切都看成是一本打開的書。他已不再透過閱讀發現生活的奧祕、他讀書純粹是為了享受。他所讀的全部精髓都已滲透在他的整個生命中和他整個生活經驗融為一體。「全部文學中的基本主題不會超過一打。」有一次他對我說,但又很快補充說,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要講,是獨一無二的。我揣想他也曾努力寫作過。當然沒有人能比他表達得更好、更清楚。不過,他的智慧是對其傳授沒有關係的那種。雖然他知道如何閉上自己的嘴,但是沒有人比他更喜歡講話了。而且,他有一種從不終止一個主題的方法。樂於爭論和探究,樂於試探他人的反應,樂於賣弄一些線索,拋出一些暗示啟發你,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訴你。』

『可惜啊!實際情況是,這些日子我們真的沒有什麼偉大作家可以求助-如果我們尋求的是永恆的真實的話。我們已經屈服流變。我們的希望,微弱的、忽隱忽現的希望,似乎完全是以政治解決為中心。人們正在悖離書本,也就是說,悖離作家,悖離「知識分子」。一個極佳的徽兆-他們從書本轉向生活。但他們是這樣嗎?他們對生活的恐懼從來沒有如此兇猛過。對生的恐懼取代了對死的恐懼,生與死變成了一回事。然而生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包含更多的希望。人類歷史上這樣一個問題-創造與毀滅的問題-以前從來沒有如此清晰過。是的,無論如何要把你的書扔掉,尤其是如果它們把問題變得模糊不清的話。此時此刻生活本身最像一本打開的書,但是,你能讀生活之書嗎?

 

 

<小語>

想在文章的最後提一下之所以想讀給爸爸聽,並且選讀這本書的理由:

一開始並未設定對象,書本也沒有決定。書本的決定,是"那一天"在誠品發現這本書,並閱讀幾頁之後決定的。因為它帶給我的感觸很深-太多人生經歷、人生啟示在裡面了!於是希望讀給所有我重視的人聽-是的,一開始是設定讀給所有我重視的人。

但回到家,開始更仔細的閱讀後,發現《我一生中的書》遠比在誠品隨意翻翻時給我的感受還深。體會到更多寶貴的東西,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很深的道理在裡面,突然覺得就像爸爸的角色,人生中許多寶貴的,值得珍惜的,像是自我人格的養成、閱讀習慣的培養、多重興趣喜好,以及生活中爸爸對我們的關懷,比如下雨天的接送、星期假日的出遊......,爸爸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時常有許多的感動填滿心中。這本書越看就越有類似的體會,從書中擷取的真的太多了,令人感動的是作者無私的分享,讓我們可以盡情的吸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Wansty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